哲学启蒙[2009年8月14日-8月24日]

8月14日
==序==
在小徒弟的推荐下买了这本讲哲学的书,《苏菲的世界》。然后今天一口气就看了70多页,觉得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。因为读这本书感觉像在看故事一样。看那位神秘的哲学家写给苏菲的信,以及那些古怪的问题,就不自觉的思考起来。
==读《伊甸园》==
苏菲的哲学课开始于一封神秘的信,信中只有两行字:
你是谁?
世界从何而来?
这两个问题使我想起了《武林外传》中吕秀才让姬无命自杀的那一段对话。你是谁?宇宙从何而来?又走向何方?
对于我,我是Su Jiao?可拿掉这个代号,我又是谁?我,是物质的我,还是精神的我。我的克隆算是我吗?灵魂,是否真的存在?
世界有真的是由一次无聊的爆炸而开始的吗?
很多的问题,疑惑。但是,很少有人去想这些,如果不是看到这本书,我才不会闲得无聊来思考这种问题。
==读《魔术师的礼帽》==
有一句话,“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:要有好奇心。”然后,记得在高一的一段时间里常常对同桌说:“不要有好奇心。”这是一件可悲的事,更可悲的是几乎所有人都在成长过程中一点一点的失去好奇心。
当有人告诉我们冰化了就会变成水之后,我们就会习惯“冰化了就会变成水”,而不会觉得冰变成水是一件奇妙的事了。或许这个例子举的不好,那么,讲一个书中的故事(书中称作思想上的测试):
有一天早上,爸、妈和小同正在厨房里吃早餐。过了一会儿,妈妈站起身来,走到水槽边。这时,爸爸飞起来了,在天花板下飘浮。小同坐在那儿看着。你想小同会说什么?也许他会指着父亲说:“爸爸在飞。”小同当然会觉得吃惊,但是他经常有这样的经验。爸爸所做的奇妙的事太多了,因此这回他飞到早餐桌上方这件事对小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。每天爸爸都会用一个很滑稽的机器刮胡子,有时他会爬到屋顶调整电视的天线。或者,他偶尔也会把头伸进汽车的引擎盖里,出来时脸都是黑的。好了,现在轮到妈妈了。她听到小同说的话,转身一瞧。你想她看到爸爸像没事人一般的飘浮在餐桌的上方会有什么反应?她吓得把果酱罐子掉在地上,然后开始尖叫。等到爸爸好整以暇地回到座位上时,她可能已经需要急救了。
为什么会这样?书中写的是,因为习惯。妈妈已经知道了人不可能飞起来,而小同仍不确定人能做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。
当我们习惯了一些事物,然后思维就会受起束缚吧。
8月15日
==读《神话》==
神话,原来是用来解释这个世界为何是这个样子的。因为古人不知道世界从何而来,于是有了盘古开天,有了上帝创世。因为不知道雷是什么,就有了雷公,有了索尔和他的铁锤。
因为无法用已有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,于是只有用非自然的力量来解释,然后就出现了神话。
现在,尝试着忘记所学过的所有知识,然后编写一个美丽的传说。
==读《自然派哲学家》==
又是几行文字,几个问题:
万事万物是否由一种基本的物质组成?
水能变成酒吗?
泥土与水何以能创造出一只活生生的青蛙?
试着忘掉我所学的东西,然后想。如果世界由一种物质构成,那么为何世界会缤纷多彩?是因为感官的幻觉?或者是因为他们的不同组合导致的,就好像用砖可以砌成各式各样的建筑,然后,是什么把他们组合在一起,什么来充当水泥的角色?还有,他们是如何移动,变化的。看样子还需要引入一些东西,那或许就是我们所谓的力了。如果世界由多种物质组成,我不同意。因为如果有多种物质,那么他们也应该可以分割为更小的更基本的物质。就好像水分子可以分割成氢原子和氧原子,氢原子又可以分隔成质子和电子(有时会还有中子)。然后我想到一个更合理的观点,世界应该由两种最基本的物质组成,然后他们就可以组合成万物,而且这样也不会需要引入力这个未知的概念(因为我在试着忘记这些东西,然后来思考这个问题,就像古人一样思考)。
水能变成酒吗?如果按照前一个问题所得出的结论,答案是可能。然后,回到现实,想起了初中化学老师讲的一个笑话:
中国差点将“把水变石油”这个课题拿来研究,想制造一台机器,灌水给它,就流出石油了。后来因为有科学家讲这不合理(不符合原子守恒,至少水中没有炭原子),才被终止。但事实上这从理论上讲是可能的,原子是可变的,例如氢原子聚变就可以变成氦原子,而且在元素周期表中所有铁之前的元素对应的原子都有聚变的趋势,之后的都有裂变的趋势。只是有的快有的慢。快的,比如原子弹的铀235的裂变,以及太阳和氢弹的氢的聚变。而且在太阳中氢“变”氦后,氦还会继续“变”。
该看第三个问题了。如果把泥土和水当作两栋建筑,青蛙当作一栋待建的建筑。那么要做的就是拆东墙补西墙了。
8月16日
==读《德谟克里特斯》==
又是一个问题,积木为何是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。
苏菲起先并不认为积木是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,但当她玩了一阵后,改变了看法,积木似乎真的很好玩。然后,为什么呢?苏菲的结论是积木可以随意组合,还可以随便拆散。并且积木几乎不会摔坏。
然后,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呢?往下看,来到了原子理论。看看古人如何仅仅凭借理性的思考就得出了这个结论。
德谟克里特斯,这个人,他认为世界是由无数原子组成的(原子,atom,本意“不可分割的”)。这些原子形状各异,然后它们就像积木一样,可以组成各种事物,也可以分解掉。原子可以分散然后重组。
慢慢地,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开始向现代靠拢,由假想神话开始转向了理性的思考。
==读《命运》==
信中又有三个问题。最感兴趣的是这一个,“你相信命运吗?”
对于这个问题,我的观点是,我相信。我相信未来是已经确定了的。我过去、现在、以及将来做的事在宇宙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,而且没法改变。我如此认为原因是某一时刻各个质点的状态是确定的,宇宙的法则是确定的,所以以后的状态也是确定的。那么,宇宙的0时刻的状态是确定的,以后的时刻也是确定的,那么,宇宙中的所有事物在任何时候的状态都是确定的。因此,我觉得我相信命运。但是,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如果一切早已命中注定,那么我们是不是不需要努力了(因为刚才的结论是我们的命运早已注定,不可改变)。我认为事实上真的是这样,不过有一个好消息,我们是否会努力也是命中注定了的。而且由于我们并不知道未来我们会怎样,所以感觉上是我们努力了,就有收获了。
然后,一个题外话,霍金说过,“即使是一个相信命运的人,过马路时也会左右看看。”他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相信命运,那么那个人过马路时就不必左右张望,因为如果命中注定他要被撞死的话,望也没有用。但是,其实那个人是否会张望本身也是命中注定了的。
好累啊,我要睡觉了。这也是命中注定的。
8月17日
==读《苏格拉底》==
很喜欢文中的一句话,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。还有苏格拉底讲的一句话,“我只知道一件事,就是我一无所知。”
记得应该是政治课上,老师有讲古希腊的奴隶主不用干活,一天就找人辩论,所以西方出现了比东方先进的理论。然后,看到这一章,发现苏格拉底就是这样一个人。
==读《雅典》==
苏菲收到了一卷录影带,录影带中是那个神秘的哲学家在雅典拍摄的内容,现在的,和以前的雅典。
8月19日
==读《柏拉图》==
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之一,他开办了一个哲学学校,并以传奇中的希腊英雄阿卡戴慕士为名,这个学校被称为Academy(也就是以后的“学院”)。
然后,同样是对话式的上课,之所以说同样,是因为东方的孔子也是这样教学的。这使我想把他们拿来比较了。
读过论语就知道,孔夫子所谈论的是仁、义、礼、信之类的,大多是讲如何做人,如何格物,致知,修身,齐家,治国,平天下。那么,柏拉图又谈论什么呢?读了一阵,出现了一个词,理型。因为书中有一句“柏拉图称这些形式为‘理型’或观念”。所以“理型”应该是和“观念”等价的。继续看,有一个例子。老师问学生们最喜欢哪种颜色,答案会很多。老师问3乘8得多少,答案只有一个。后者之所以只有一个答案,是因为理性在起作用,理性只表达永恒不变、宇宙共通的事物。然后,值得一提的是在柏拉图的学校的三个科目中有数学(另两个是哲学和体育)。柏拉图认为数学很吸引人,因为数学是理性的。同时,想,中国对数学这方面的理性的研究相比于西方是很落后的吧。
柏拉图还将世界分为感官世界和理性的世界。他相信人有肉体与灵魂之分。并且肉体是感官的,灵魂是理性的。然后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国。
信的最后,提到了一个人,柏拉图的学生,亚理士多德,将会在后面写他。
8月21日
==跳过《少校的小木屋》==
==读《亚理士多德》==
亚理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理型论提出了质疑,柏拉图的理型论指出事物要存在于理型世界后才能存在于自然世界。就是先有X的“理型”,再有X。而亚理士多德的疑问就是如果柏拉图的理论正确,那么,我们设有一个事物A,设函数f(x)表示x的理型,那么,先前的那句话就是,All  A,Exist  B(B=f(A)),即对于所有A,存在B,满足B=f(A)。而得出有一个C=f(B),又有一个D=f(C)…所以会导致事物数目无限制的增长,也就是说会导致无穷多的事物出现,因此不合理。亚理士多德认为我们是通过感官,归纳(即理性的整理与分类)而得到概念(即“理型”)。
一个好玩的东西是一个亚理士多德提出的错误(强调,这是不符合因果律的,是错的)的理论,“目的因”。用“目的因”解释一些问题会很好玩。比如,“天为什么要下雨呢?”“因为它淋到我,我会觉得凉快些。”这就是“目的因”,也就是说天下雨的目的是让我觉得凉快,所以天下雨的“目的因”是让我觉得凉快。
那为什么我还没睡呢?
哦,因为我数羊还没数到一百只呢。
8月22日
==读《希腊文化》==
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了一个跨亚欧非的庞大帝国,使得各种文化相互交融。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情景。
介绍了四个学派,其中伊比鸠鲁学派的一个观点很有趣,“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。因为我们存在一天,死亡就不会来临;而当死亡来临时,我们也不再存在了”。
==跳过《明信片》==
==读《两种文化》==
这一章里讲到了印欧民族的文化和闪族文化。讲的是关于宗教信仰的内容。
其中闪族文化下的宗教,犹太教、基督教、伊斯兰教,是西方三大宗教。
花了很大篇幅讲了一个人,耶稣。耶稣以“救世主”的姿态出现,他告诉世人要宽恕别人,别人打了你的脸,你要把另外一边脸转过来让别人打。还要悔改自己的过失,并祈求上帝的宽恕。后来,耶稣被钉上了十字架,之后保罗四处传教,之后的三四百年之间,整个希腊文化地区都成为基督教的世界。 
8月24日
==结束==
前天晚上看这本书看到了12点,才极不情愿的被叫着去睡觉了,然后,昨天有一口气看了可能有一百页吧。就快看完了。
这部分中的内容更加故事化,就是讲的更像故事而不是哲学,情节很迷人,仿佛上帝的影子在慢慢浮现。
本来打算写完整本书的读后感,但是由于还要赶作业的缘故,可能不能完成了。所以,打算今天就结束这篇日志。
在之后的内容里,还会讲到达尔文的进化论,以及伽利略和牛顿提出的一些定律,然后还讲了弗洛伊德在心理学的一些观点,马克思的想法……
总之,这是一本不错的书。

留下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